在盐南,现代繁华与千年古韵奇妙交织,这里既有拔地而起的摩天楼宇、蓬勃发展的科创产业,勾勒出城市的活力脉搏,也有一处穿越时光的秘境——珠溪古镇,历经两千余年岁月沉淀,它以海盐文化为魂,将青砖黛瓦的古建、烟火升腾的街巷、璀璨夺目的文物一一呈现。
转角遇古珠溪登场
城市向南,几乎是发展与繁荣的代名词。人口密集,精英人士群集,万千商贾云集,高架通勤便捷。在这样一个集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于一体的区域板块,各项社会事业朝气蓬勃,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传承守正创新,城市面貌加速焕新。海盐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的历史交织以及独有的科创精神是盐南的铸魂之本、发展之源。从市行政中心向南远眺,摩天高楼鳞次栉比,清澈湖泊波光粼粼,串场河畔杨柳青青,众多公园景区热闹非凡,宽阔道路阡陌纵横,呈现出一派清明景和的现代时尚气息。这种时尚气息沿着盐南高架、开放大道、解放南路等坦途不断向南扩展,绵延数十公里,在串场河畔的转角处骤然演变成人们欣羡的复古风潮——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赫赫有名的两千余年的珠溪古镇在这里重现人间,焕发光彩,其海盐文化引领的清流复古风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争相前来观睹。
古韵今辉史脉悠长
珠溪古镇,气象恢宏,尽显繁华市貌。魁星阁高耸云端。市楼魁梧挺拔。旧民居青砖黛瓦,古色古香,连绵不绝。东西大街,商贩云集。南街小巷,文气斐然。文曲巷内,小吃飘香。珠溪河上,花船穿梭,桨声不绝。孔子庙府,肃穆静谧。记忆馆内,串场河旧貌犹存,再现煮海制盐历史。秦淮人家、汉庭快捷、肯德基、蜜雪冰城等现代商业体,与古作伴,交相辉映。
在古镇时光记忆馆内,记者有幸得以一睹古镇光华。馆内展陈了大量的历史文物,有器皿、碑刻、香油灯、鐎斗、陶鼎、铜酒樽、汉代连弧铜鎲、漆耳环、战国封泥、“大官”铭漆盘等等。
真是“溪下遗珍、繁星熠熠”。在徜徉串场史韵典藏篇章中,动画的历史串场河里波涛翻滚,运盐船扬帆远航,仿佛在耳边有清风掠过。沿途岸上绿树成荫,民居齐整,市井繁华,贸易发达,人民勤劳质朴。珠溪古镇所在地其实就是过去的伍佑场(制盐场),伍佑古名“东堡庄”,因生产河蚌珍珠而曾被称为“珠溪”。早在西汉前,这里即开始“煮海利兴、穿渠通运”,唐乾符年间有所荒废。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时任楚州团练推官的福建宁化人伍佑,“首议兴复”盐场。从这段历史看,伍佑是源于人名,珠溪自古就是一个制盐场。盐城是一座因盐而兴的城市,自古以来海盐文化兴盛,城市富庶繁华。“三十六盐场,大不过伍佑场”,生动地说明了,当时的珠溪古镇是多么的繁华。
有趣的是,串场河流经伍佑段时,表现出特别的眷顾,拐出一个大弯并形成半环状拥抱集镇,然后再与范公堤平行流出。“这么一个风水宝地不兴旺才怪呢。”当地居民说。
文脉焕新文旅新篇
珠溪古镇在延续传承千年文脉的同时,通过对本地海盐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重塑,赋活了2000年的海盐文化历史记忆。
古镇将九街十八巷以及多处明清、民国、文革时期等56处古建筑,围绕“一街一坊有特色、一桥一路有韵味”的理念,借助伍佑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将文庙、魁星阁、圈门等古迹重现出来。同时珠溪古镇结合珠溪河(盐河)、盐公署等“海盐文化”场景,将打造出盐城最具特色的文旅产业。
人气爆棚未来可期
据古镇上的工作人员范建海介绍,今年“五一”假期,古镇游客爆棚,尤其是夜晚,大街小巷非常热闹,各种生意很火爆,人们尽情享受古镇的快乐悠闲时光。珠溪古镇规划范围1.67平方公里,建筑用地面积7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8万平方米。目前一期建成12万平方米,后期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