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了援藏就选择了吃苦,选择了援藏就选择了奉献。”2015年8月他响应省委组织部的号召,满怀着为祖国边疆教育事业献身的坚定信念和热忱,远赴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支教。在珠峰脚下,他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坚持,努力实践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书写着一名教师共产党员的忠诚。
雪域高原 激情豪迈
2015年8月5日,他告别年迈的父母、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离开了家乡,前往西藏拉萨。临别时,心中有着万分的眷恋与不舍。作为家里的主心骨,他深深地知道,他的离开必将给家庭带来生活上的压力和精神上的空缺。可又想到这是组织的召唤,万里之外还有那一颗颗渴望知识的心,他没有犹豫,没有退缩。他的坚强成了全家生活动力和快乐源泉,他要让自己成为全家的骄傲和自豪。
“援藏”需要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需要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需要承受大自然对生命的考验,更需要忍受漫漫长夜带来的孤寂和痛苦。西藏拉萨海拔高度4000多米,极度缺氧,陌生的环境、迥然不同的风俗习惯,急待沟通了解的一群藏族孩子,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即将面临的考验与挑战。想到从事崇高的援藏教育事业,心中不禁充满了豪迈之情,决心以自身努力,来领悟“援藏支教”的真正含义,诠释“援藏人”的真挚情怀。
尽心教学 绚丽绽放
援藏任教双班数学,尽管临行前已经做好了各种情况的打算,可来到教室,看见藏族孩子,还是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藏族学生基础较为薄落,学习行为习惯没有很好养成。面对这种现状,他绞尽脑汁,不断调整改变教学思路,拿出各种看家本领,使出浑身解数,想出了各种办法,一一化解难题。走出一条条有效的适合藏族孩子教学之路,深受藏族孩子们的喜爱。历次考试成绩遥遥领先,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成绩的背后熔铸的是辛勤的汗水与不懈的努力。拉萨的秋冬异常寒冷,他不畏严寒,起早贪黑。每天七点四十准时到校帮孩子们补课,中午利用午休时间一对一地帮扶,晚上在办公室批改作业、认真备课。这学年一个初二、一个初三,双备课的工作量,他从来没有叫声苦。
整整两年的时间,初三(7)班从刚接手的平均分41分,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上升到了62分。62分,可能在内地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分数,但是对藏文班的数学成绩而言,简直就是奇迹!米玛、扎西,两位来自拉萨农牧区的孩子,数学成绩一直是个位数,在他悉心的关爱与教导下,成绩进步斐然,2016年期末测试数学成绩双双及格。看着藏族孩子拿到试卷时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他知道已经迈开了成功的一大步。他知道每个藏族孩子一点点的进步都将化为自己工作的新动力。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本地老师的研讨活动,结对帮扶,帮助他们专业成长,和他们一起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多次在自治区、市、学校开设示范课、观摩课。2015年10月开设的全市公开课受到拉萨市教体局康娜美朵书记的高度赞扬。
调试身心 甘之如饴
高原的缺氧环境、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特殊的干燥气候,对内地人的生理、心理都是严峻的挑战。因为时差、气候以及水土不服,身体出现了诸多不适,如失眠、腹胀、头痛……两年时间体重减了20多斤。
拉萨的夜特别长,间隔14个小时。这段时间对他来说,既是愉快的也是难熬的。每天给家里打电话报个平安,了解了解家里的情况,听一听儿子的声音。放下电话的他,一个人在空落落的屋子里,剩下的只是对家乡、对亲人无尽的思念。
每一次儿子生病,都是妻子独自一人带着七岁的儿子去医院挂号、取药、打点滴……怀着对家人的愧疚,他知道家里的孩子需要他。但是,藏族的孩子更需要他。舍小家顾大家,微笑着面对这一切,他的力量源泉来自于对党的忠诚,对事业、对责任、对人生的坚定信念。
民族团结 欣欣向荣
来西藏之前,教育局领导就叮嘱:西藏民族有独特的文化与历史,在那里工作,必须有着成熟的政治素质,过硬的业务水平以及高尚的师德风范,才能赢得当地老师和民族家长的信任,工作才能做好。他认真研究藏族的风土人情、国家对西藏制定的民族政策法规以及藏族民族的宗教信仰等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争取早日融合到藏族人民当中,成为他们心贴心的一员做着准备。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一个热情的民族、更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在日常的教学之余中,他深深地感受藏族的热情与淳朴。每天走进校园的大门,听着藏孩子们的纯真问候,每每这时,他的心里都会涌上了幸福和感动。
达娃,拉萨尼木县的一个普通贫困农家的孩子。从尼木县到拉萨要半天的车程。因为家庭无力承担每周回家路费,星期六、日留守学校,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达娃的情况,他还清晰记得第一次到达娃家家访的情景:破烂不堪的房子,年迈的父母。一个贫困的家庭要承担起四个孩子读书的负担,两个孩子在北京读大学,两个孩子读初中。每每谈到这些,达娃母亲潸然泪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承担起资助这个家庭的职责。两年来多次到达娃家家访,无私地资助达娃一家。资助达娃等其他学生的生活费、衣服已累计5000多元。与当地学生、家长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
格桑花又开,第二批援藏工作即将结束,他被评为拉萨市“优秀援藏干部”。第三轮的援藏干部选拔已经开始,因为家长的一致恳求,因为他舍不得那里藏族学生,他深深地感到拉萨是他的第二故乡,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也是他的家。他郑重地向后方学校递交了留任申请,接受组织再次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