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新时代人才政策背景下盐城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分析研究

发布日期:2023-11-25 11:00 [ ] 浏览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国家层面来说,人才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从城市层面来说,人才是既具有战略性意义又具有要素性意义的资源。人才作为创新驱动的主体具有战略性意义,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人才作为劳动力资源具有要素性意义,能够有效缓解目前劳动力市场日益严重的结构性短缺的矛盾。

当前,中国各城市之间正在经历着新一轮区域性人才流动的竞争。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增长动力不足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等时代背景下,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构建引才用才机制以及建立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自此,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引才聚才政策,将人才定位为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提升区域竞争力优势的核心要素。2017年初,湖北省武汉市提出五年内留住百万大学生的口号,开启了被媒体称之为抢人大战的序幕。随后,杭州、成都、西安、深圳等地陆续加入。在这一轮的抢人大战中,各市政府积极发挥人才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盐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市面貌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提高,并推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吸引高质量人才在盐城安家落户。这些人才引进政策多是以落户为先导策略,以生活补贴、购房优惠、就业扶持等方面为措施,试图提高城市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以形成人才的规模性流入,同时在区域人口上产生人口集聚的效应。

鉴于此,本次调研立足于盐城历年来出台的人才政策,结合当前在盐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和就业方向进一步分析出当前盐城人才政策对在盐大学生的激励作用和吸引强度,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充分发挥共青团服务青年的积极作用,把加强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意识贯穿落实在实处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盐大学生,重点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就业意愿以及盐城人才政策与大学生就业意愿之间的关联。

(二)调查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梳理盐城历年来针对高校大学生出台的人才政策,分析政府对人才的支持力度及侧重方向。

2、问卷调查法:在盐城市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份,回收问卷82份,回收率82%,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78%

3、数理统计法: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结合盐城大学生关于盐城人才政策的问卷调查情况,应用数理统计相关知识对问卷结果予以进行有效统计和数据分析。

4、实证分析法:综合相关数据和文献资料,梳理和分析调查结果,并基于人才政策对于在盐大学生的关联强度,分析和探索盐城人才政策的需要积极投入的重点和方向。

二、调查内容

(一)盐城市人才政策的发展脉络与构成体系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年6月,江苏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讨论通过《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1年,盐城市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盐城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5年,盐城市为落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制定了《盐城市“515”人才引进三年(2015-2017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515人才引进计划)。“515人才引进计划标志着盐城市在大市区范围内正式实施人才集聚政策。

2017年,盐城市委组织部和盐城市人才工作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继续实施“515人才引进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延续通知)。延续通知指出,从201811日起,到20201231日止,继续实施“515人才引进计划,并强调三个不变,即引才支持政策不变、资金筹措渠道不变、配套服务措施不变。

2018年,盐城市在继续实施“515人才引进计划的基础上,又制定了《关于集聚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激励政策》(以下简称人才政策新十条)。2019年,为推动人才政策新十条的落地见效,盐城市委组织部联合相关市直机关共同制定了《盐城市人才政策十项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新十条实施细则)。

截止20201231日,“515人才引进计划政策已实施结束,自202111日起,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开始施行。2022722日,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720日,江苏省盐城市举办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以《关于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引领,以人才载体、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发展基金等7项相关文件为配套的“1+7”政策体系,推动黄海明珠人才计划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盐城人才政策的区域竞争力。

从盐城市大市区范围内的与人才有关的政策文件来看,其出台的顺序和制定的思路基本遵循战略-制度-机制相契合的政策构建逻辑,也构成了盐城市人才政策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战略层面的政策文件,为后续制度层面政策文件的制定提供全局性的基础和纲领性的依据。“515人才引进计划及其延续通知”“人才政策新十条”“黄海明珠人才计划是制度层面的政策文件,是按照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部署进行的落实。新十条实施细则则是机制层面的具有操作意义的政策文件。

在盐城市人才政策体系中,作为制度层面政策文件的“515人才引进计划处于核心位置。随后的人才政策新十条以及黄海明珠人才计划,是在延续“515人才引进计划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补充与细化。比如,补充了对顶尖人才的激励政策,在专门人才中细化出乡土三带人才的激励政策等。

(二)毕业生流动现象的空间特点与影响因素

现有人才流动的相关研究多聚焦于人口学、地理学以及管理学领域,教育学领域也有所涉及,但主要集中在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去向、单位性质、就业类型与行业分布状况等方面,而从空间特点与影响因素上分析毕业生流动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较少。梳理现有文献发现:(1)高校毕业生流动的地理模式主要有城际流动和省际流动。其中,城际流动主要是指毕业生在求学和择业过程中对上学地城市群和就业地城市群的不同选择所产生的跨城市群的地理流动模式。如,相关研究者以高校毕业生为对象从就业地域分布、流动模式、教育支持背景、流动收益、就业城市偏好以及流动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其城际流动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省际流动则指学生在求学和择业过程中对上学地所在省和就业地所在省的不同选择所产生的跨省地理流动模式。如,相关研究者从就业流、影响因素及其收益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的跨省流动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2)高校毕业生的范围选择,主要包括区域高校毕业生、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以及全国高校毕业生,研究对象多以本科毕业生为主。(3)高校毕业生的迁移特征主要有前向迁移和后向迁移。其中,前向迁移是指高校毕业生从生源地到就学地的择校迁移,后向迁移则是指高校毕业生从就学地到就业地的择业迁移。(4)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主要与资本、环境、经济、职业发展以及家庭因素等相互关联。

   (三)在盐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留盐率

2023年盐城市6所驻盐高校毕业生达22914人,同比增长16%,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为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一直以来,盐城市深化校地合作,充分发挥校地合作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推动人才强市战略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提升驻盐高校和职技院校融入地方发展水平。

2022年引进高校毕业生3.5万人,发放人才绿卡1.18万张,发放各类补贴4.76亿元,毕业生留盐率逐年上升。按照四绿盐城建设人才需求,汇编发布《盐城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手册》。2023年,累计举办校园招聘会126场,参会企业2470家,提供优质就业岗位18337个、见习岗位2400个,招聘需求61537人次,达成初步求职意向17320人次。组建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等12个产业职教联盟,充分发挥职教联盟连接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作用。2021年以来,全市共举行驻盐高校学子进名企盐城名企进校园活动36场次,举办产业链定向招聘、校园专场招聘、线上线下公共招聘活动近400场次。盐城技师学院等学校先后与盐城经开区、盐南高新区等园区的68家企业签约培训新型学徒制学员近5000人次,与悦达起亚、盐城迎宾馆等多家企业联合成立悦达起亚班等冠名班级33个、培养学生1273名。据统计,截至5月底,剔除升学、休学、服兵役、未毕业人员,盐城市6所驻盐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就业11038人,其中签约留盐就业就业3535人,留盐率32.03%,较去年同期提升16.93%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主要分为个人、家庭、社会、经济、产业和政策因素等6个模块、共28个问题,邀请盐城高校50名盐城籍大学生填写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率96%,根据分析结果对问卷的题项做删减和调整,最终形成正式问卷。

(一)调查结果

1、个体特征的影响因素。从大学生个体特征因素与本地就业意愿的相关性发现,个人特征因素对本地就业意愿选择有影响,结果显示,个人因素中的性别、生源地、个人主见、恋家、专业 5 个因素对大学生本地就业意愿的影响较大。盐城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愿意留在盐城本地就业;来自盐城本地和苏中生源地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在当地就业;很有主见的、恋家的大学生可能更愿意在盐就业;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本地就业。

2、家庭影响因素。大学生家庭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有家人希望留盐就业因素对大学生本地就业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家人持非常不希望、不太希望、一般希望留盐就业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不在当地就业;而家庭居住地、家人工作单位性质、家庭收入等因素对大学生本地就业意愿的影响不大。

3、经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影响因素中的可接受薪资、本地工作的发展空间、工作机会 3 个因素在对留盐就业影响较大。而盐城商品房价格、盐城当地的消费水平等因素对大学生本地就业意愿的影响不明显。

4、社会影响因素。社会因素中的盐城城市喜爱程度、人才政策两个因素对大学生本地就业意愿影响较大吧。很喜欢这座城市和受有利人才政策影响的大学生更倾向于留在这座城市工作。

另外,盐城社会的法治和公平程度、生活(教育、医疗

和交通等)便利程度、城市的包容性因素等对大学生本地就业意愿的影响不大。

5、产业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产业影响因素中,所学专业归属汽车、新能源、钢铁、点自信心等盐城主导产业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在盐城就业,对盐城主导产业发展的潜力评价为很大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盐城就业;而企业类型和到企业就业所重视的条件这两个因素对大学生本地就业意愿的影响不大。

6、政策影响因素

四、讨论与结论

调研发现,盐城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地、产业或行业选择时比较看重的前5位因素是盐城城市发展潜力、所就业的产业或行业收入水平、盐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才政策的吸引力、所从事产业的就业机会等,结合深入访谈、专家咨询以及文献查阅,认为要提升盐城高职院校大学生本地就业意愿,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主导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提升本地就业吸引力

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的城市定位下,盐城提出“333”主导产业发展计划,包括第一产业的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第二产业的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业,第三产业的生态文旅、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已跻身全国百强市的盐城凭借长三角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立体交通网优势,应以人才和创新驱动主导产业发展,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必然带动盐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同时也会吸引和聚集更多人才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不断地进入城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中小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改善社会环境,优化高技能人才吸引政策

调查中发现,高职大学生选择留盐城就业的一系列有利因素中,包含地区房价与物价、教育医疗及生态宜居等因素。但是实证研究也发现盐城城市的法治和社会公平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和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公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权利,让公众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就业方面,当地政府部门及企业不仅要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要注意在就业的各个环节保证公平公正,让真正优秀的人才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干。

另外,从产业发展的长远角度看,盐城对高技能人才吸引的优惠政策覆盖面还需要扩展,不仅关注吸纳眼前急需人才,还要关注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储备。

(三)政校企协同,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加快政策落地实施

首先,盐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网站或官微、人才网等可以考虑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如硕博、本科和高职毕业生以及乡土人才等,建立不同的专栏板块,进行政策宣传和解读,使政策宣传更有针对性。其次,政府相关部门、重点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部门应加强联系、密切协作,定期到校园宣讲宣传,利用大学生接触较多的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和一些互联网社交平台,开展淮安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重大进展、淮安人才吸引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高技能人才政策的落地和实施,可以考虑利用大数据进行人才管理,如建立淮安高校大学生在校生数据库和淮安高校离校未就业大学生信息数据库以及淮安市企业岗位需求数据库,将人才供给数据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动态信息全面对接,要充分发挥以上数据库在吸引淮安高校大学生本地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大学生本地就业涉及个人、家庭、经济、社会和产业等多种影响因素,制定吸引高职大学生本地就业政策时不仅要考虑产业和经济因素,还需要多种因素综合考量、精准施策,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吸引一大批优秀高职毕业生留下来,为驱动中小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助力。


盐南高新区团委



来源:盐南高新区管委会党政办
打印 关闭